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

淺談週邊動脈血管疾病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新北市慈濟醫院血管外科

   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,人類整體的平均壽命延長了,伴隨而來的,則是許多慢性病的照顧, 像是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, 退化性關節炎, 老年癡呆症等等, 人口老化的問題, 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正在面對它。
    而在其中, 伴隨著糖尿病/高血壓/高血脂,以及老化現象, 週邊動脈血管疾病(一般簡稱PAD或是PAOD) 的病患,在醫院的門診及住院病人中,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。週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發生,常源自於動脈粥樣硬化或一些炎性反應過程,逐漸導致動脈血管的狹窄, 或是因急性血栓掉落而導致急性阻塞,病患隨著阻塞部位嚴重的程度, 伴隨而來的下肢冰冷/疼痛,是最主要的症狀。
    圖為血管外科醫學會時, 週邊血管相關治療器材的卡通圖, 他們的表達方式, 與醫界前輩和病患解釋時的比諭不謀而合, 所以特別放在這裡與大家分享。筆者的前輩常常會淺顯易懂的跟病患解釋: 該逼(即腹股溝附近)洗台北, 膝蓋洗台中, 而腳踝/腳底板就像高雄和屏東;現在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塞車了(狹窄、阻塞), 我們要嘛就是要把中山高拓寬,把四線車道拓寬成六線道(就像是血管氣球撐開術,或是支架置放), 還是無法疏通的話, 我們就要再開一條國道三號/北二高(就像是血管繞道手術), 來解決這個塞車(血流不通)的問題。
    週邊動脈血管疾病,常發生於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病人身上,尤其是糖尿病足。它的臨床表現主要分為四級: 初級僅為輕微的肢體麻木感或是末梢肢體溫度較低, 第二級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, 講白話一點就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,路走不遠,每走一段路程,腳就會因為缺血性疼痛,而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一下;第三級則是連不走路的時候腳都會有不舒服及疼痛感, 最嚴重的第四級,因為肢體末梢的組織已經承受不住缺血, 開始產生傷口/潰瘍壞死。
    血管外科現在在手術室中,透過先進的設備, 像是透視床、血管攝影機 (angio C-arm), 已經與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的潮流一致, 走向精緻微創手術(minimal invasive procedure) 的時代, 優先使用血管腔內治療,像是氣球成型術、溶栓治療、血管支架等 (像是高速公路拓寬工程), 若效果仍不盡理想, 再考慮用繞道手術 (加開一條國道三號), 以增加末梢血液循環。
 一旦截肢,不只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,整個家庭也都要耗費更多的資源來照顧行動不便的家人,以及長期臥床的可能併發症(如褥瘡,肺炎,泌尿道感染等),所以下肢缺血病變和糖尿病足的病人,應該在血管外科醫師檢查及治療後,非不得已,才行清瘡或截肢手術,以期降低對家庭的負擔和整個社會的照護成本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